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丨讲好党史故事 砥砺教育初心——学生第六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发布日期:2021-04-28   来源:   点击量:

英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四月份党员大会于4月26日在思政进公寓党团组织工作站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会议由支部副书记钟玲玲主持,研究生辅导员薛璐及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会议第一部分开展了“党史中的教育故事”专题学习,第一党小组组长李智勇同志分享了一则令自己感触颇深的党史故事——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在讲解西南联大的故事中,李智勇同志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对于学生党员如何发扬大学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听了李智勇同志的分享后,支部党员纷纷表示要在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进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的了解,学习抗战时期的大学精神。

这是一所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这是一座文化中心,身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在昆明西北部的一片绿荫之中,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短短千字碑文,记录了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

这就是战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之一,一位外国学者甚至认为,“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它更是战火纷飞中的教育奇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时的北大、清华和南开被迫南迁,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日军开始轰炸长沙,师生们又向西南辗转,直至昆明。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条件简陋的教室里只有火腿凳,甚至连桌子都没有。但老师们却非常敬业,学生的学习劲头也很足。由于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加之战乱带来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老师们的生活每况愈下。在困顿的岁月中,师生们依旧精诚团结、和衷共济,让西南联大成为救亡图存的精神高地。1946年,三校迁返平津。1937年11月至1946年7月,  在纷飞的战火中,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历尽艰辛而办学不辍,这是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开创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联合办学之先河。在滇8年,西南联大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如今,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却永远留存在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会议第二部分是学习中国精神——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每一位党员来说,延安精神是历久弥新的。本次学习主要从“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青年党员要从延安精神中学到什么”这三个部分开展。




通过学习延安精神,党员同志进一步明晰了以下要点。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青年党员应从延安精神中学会保持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唯有坚守初心,才能让党员自身有定力、有信念。我们青年学子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和勇气,要有日积月累的执着和坚持,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通过学习延安精神以及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支部党员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想,纷纷表示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挖掘延安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党员要努力奋斗,提升自身能力,谱写时代的篇章!


(文字:李智勇  图片:王真  审核: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