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暑期三下乡】“陕北印记 红色追踪”丨高西沟篇:荒山变青山 精神永传承

发布日期:2023-08-10   来源:   点击量:

曾几何时,沙家店战役高西沟人民冲锋陷阵;当年的农业学大寨,他们惊天地泣鬼神,今天的退耕还林,他们甘为先锋。一九九八年黄河翻浪,再度证明了高西沟人民的伟大。新时代则又赋予了高西沟新的历史意义,使高西沟这颗明珠,更加辉煌的光彩。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誉为陕北“塞上小江南”的高西沟,了解了陕北地区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高西沟是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一个村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曾是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解决严重的水土流失,高西沟村便开始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历届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高西沟人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促进增收为己任,战天斗地,征山治水,将一个地表破碎、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高西沟的成功经验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8月4日,经过100多公里的路程团队成员到达此次“三下乡”实践的第一站—米脂县高西沟村。站在龙头山上眺望,看到的是山梁沟峁满眼翠绿,层层梯田从山顶绵延到山脚。另一侧的崖畔上,细长的柠条牢牢扎进土壤。远处,山上的苹果园里新叶翻卷,满眼生机盎然。



接着,团队来到高西沟村水保生态教育基地进行了参观。展览围绕高西沟村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时间、事件、情感等多重轴线,设计了“序厅”、“千秋大计厅”、“治理之路厅”、“红色堡垒厅”“再立新功厅”等五大展厅,讲述了高西沟村一座声名远扬的塞北小村庄上感人的故事和非凡的成就。



一张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展馆、一段段记录过往岁月的画面,反映了高西沟从地表破碎、贫瘠荒芜的秃山沟到山清水秀、旱涝保收,填沟打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建果园,硬是闯出了一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今高西沟的林草覆盖率达到70%,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先进典型。




展览中还讲述了1978年秋水窖淤塞,“娘子军”妇女突击队负责挖泥清淤的故事,令人动容。在当时常秀英就是“娘子军”中的一员,她带头跳进冰冷刺骨的泥水中,咬牙苦干了20天,指甲盖移位了,甚至腿骨和手指骨关节严重变形,最终坚持到底。高祖玉、常秀英、高锦廉、高祖圣都是个个模范的人物,是高西沟熠熠生辉的人文符号。而高西沟人民的世世代代的奋斗也凝结成独一无二的“坚定信念,永葆先进的政治本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的求实态度。依靠群众,群策群力的民主作风。勇于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这就是团队成员所熟知、所希望、所发扬的高西沟精神。



高西沟,一个陕北的小村庄、一个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旗帜。历年来征山治水,植树造林,从黃土高原一个穷山恶水的小山村蜕变为陕北的小江南。通过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切身的感悟,同时让大家明白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拼搏坚持是不可缺少的,吃苦耐劳是不可忽视的,探索尝试是不可替代的,高西沟村人的实干精神、求实态度、坚定信念的精神感染着团队成员,值得团队成员学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团队成员要学习先辈的高尚精神,锤炼意志,以青春之力,奋楫扬帆新征程。



(审核:晁梦雨)